为更好地了解2022级本科生岗位实习的整体情况,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提升岗位实习质量,7月31日下午,民商法学院党政领导赴长安区...[详情]
11月2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致知楼二楼资料室举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分享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吕凌,全体团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代表参加了分享会。会议由院团委书记秦立主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朗读版本是由北京团市委制作,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各界青年和北京共青团的机关干部一起朗读完成。外国语学院自2018年4月17日起以院团委公众号为平台开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朗读版本的线上推送学习活动。分享会上,大家首先集体观看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梁家河篇的视频资料,影片让大家看到了青年习近平克服困难完全融入到陕北父老的生活中,一步步锻造出了一颗一切以民生为重的“初心”,看到了总书记早年用实际行动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那么如何才能坚守“初心”,努力奋斗呢?参加分享会的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分享读书感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6级团员代表徐昌怀发言说,或许因为自己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知青岁月中依旧坚持努力学习感触最深,他说“收听了朗读版,又把书认真看了一遍,想到了总书记在北大曾讲过的话,“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认真学习与进取精神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所必须的。2017级团员代表王宁同学在会上充满感情地朗读了书中感染自己、激励自己的章节、段落,他说,这本书是访谈录,线上收听学习让书中讲述人的回忆更真实、生动,一个个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总书记在青年时代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当代青年人敬佩和学习。2018级新生代表王元元说,自己来自艰苦的家庭环境,这本书的学习,为站在大学新起点的自己描绘出了一个最好的青年应该成为的模样,书中传达出的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克服困难,踏实奋斗。会议第三项,第三十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三等奖获得者,我院2017级研究生陈华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克服外语专业学习中常有的枯燥厌倦情绪,在翻译实践中不懈地坚持,保持进取心的学习经验体会。一个小时的读书学习分享,总书记知青岁月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引来了同学们感情真挚的肺腑之言。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吕凌进行总结发言,她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学院组织线上推送学习和读书交流就是希望我们的党员、团员能见贤思齐,读懂青年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她鼓励同学们在思想多元的复杂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锤炼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牢牢把握住青春前进的方向。(供稿:外国语学院)
11月29日19点,由研究生院主办、博士生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八期“明德法学博士论坛”在雁塔校区研究生院二楼会议室举办。博士生导师李其瑞教授、张师伟教授担任评议人。2018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博士生研究生会主席吕江鸿主持。2015级博士研究生杨建云和2018级博士研究生党俊琦分别就《总体国家安全视野下西北地区公安执法研究》及《辩证唯物主义视阈下反恐怖主义立法和恐怖活动的矛盾运动》作了精彩报告。在讨论互动环节,2018级博士研究生胡晓晖、张永林、高林就两位博士生的报告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的互动提问与解答讨论。李其瑞教授、张师伟教授分别对两位同学论文的选题、内容及结构进行点评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两位老师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要求全体博士生善用真方法,研究真问题,端正学术态度。李其瑞教授代表评议人对本次学术论坛做了总结发言,对今后论坛的举办提出向“学术知名”方向迈进的目标和要求,要严把文章内容关、形式规范关、前置审核关,切实提高文章质量,体现学术价值。从法律实践出发,勇于发现问题,向“南湖读书小组看齐”,锻炼善于用理论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光明总结了博士研究生会成立一周年以来的学术成果、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目标。本次论坛发起了每个博士研究生“人人当好报告人,人人勇做主持人”的倡议,充分调动所有博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水平,力争把论坛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学术平台论坛品牌。(供稿:研究生院)
为响应学习“西迁”精神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使教师和学生党员进一步体会伟大奉献精神,争做合格党员,国际法学院党委于11月25日组织师生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开展“学习西迁精神, 争做合格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代表共五十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在纪念馆中,师生党员们听取了志愿者刘杨老师的讲解,观看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档案、图片和实物,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交大人从繁华上海迁至古城西安,扎根黄土地,服务西部,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拼搏历程,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这种伟大西迁精神的引领下,交大师生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学校的未来、个人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一腔青春热血与一颗爱国之心都融汇在其中。在参观的过程中,师生们认真倾听讲解,驻足细细观看,无不为“西迁精神”敬佩和感动。教工第一支部书记张望平老师表示,学院党委组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就是让师生们感悟伟大的“西迁精神”,从交大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宝贵经验,将榜样模范的精神内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教育和引导全院师生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2017级2班胡亚超同学说:“交大西迁,展现了先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多的伟大精神,继续努力,增长才干,回报社会”。2016级1班张贯伦同学感慨道:“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在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时,不忘先辈传统,艰苦奋斗,无愧于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西迁精神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西迁精神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各项行动的引领者。我们必须传承好西迁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干出新业绩、建功新时代。(供稿:国际法学院)
民商法学院近期以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开展第二届法治文化季为契机,全面研讨与反思法学本科生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与方法,先后针对授课技巧、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学生学术能力等主题举办多场沙龙活动。11月21日,学院举办“法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实习篇”沙龙。碑林区司法局长乐坊司法所所长刘源,陕西明萌律师事务所主任贾海明,民商法学院副教授谢晓、讲师刘海洋、团总支书记刘超应邀担任嘉宾。活动由民商法学院团委书记李伟弟主持。此次沙龙旨在打破大学生法律实践的理解偏差,从法律文书、精神内涵、责任意识、礼仪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研讨。11月22日,学院举办“德国和日本民事案例教学方法” 沙龙,邀请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史明洲,民商法学院讲师、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高丰美,民商法学院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马钰凤,民商法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孙政伟,民商法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张妮担任嘉宾。活动由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郝佳主持。沙龙分别围绕“在日本法中的判例与教学”“德国判例”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对国外法学课堂形式、教学方法以及德国、日本等国案例教学方法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展开了交流。11月23日,学院举办“法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篇”沙龙,邀请民商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淑娟,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张西安、付颖哲、党海娟担任嘉宾。活动由民商法学院教授李军担任主持。沙龙围绕分析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完善方式,案例分析学习中的学生主体,慕课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上述沙龙活动旨在提高法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优化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认真反思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以期对学院乃至全校的学科发展、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供稿:民商法学院)
11月19日中午12时,按照学校关于做好2018年度“文明宿舍”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开展学生党员送温暖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学院党委、团委负责同志,校学生处干部代表、学院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党支部部分党员分别深入各年级宿舍参加走访评比。为加强学生宿舍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增强学生凝聚力,提升学生公寓文化内涵,给同学们创造安全、整洁、文明、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结合反恐法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外省学生较多的特点,学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党员走访各年级宿舍,了解各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状况,耐心解答新生、建档立卡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同学们互相团结、共同进步,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学生党支部还选派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建档立卡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一对一”帮助对子,分阶段深入宿舍开展“帮扶关注,共同成长”,形成帮扶共进长效机制。在文明宿舍评比检查中反恐法学院三个年级共79个宿舍参评。辅导员老师和院学生会权益部组织多个小组同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宿舍卫生、用电安全、有无校外住宿、章电器使用、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情况,经过现场打分以及结合上月常规宿舍检查的结果最终评选出2016级男生504、女生411,2017级男生311、女生215,2018级男生123、女生112等6个文明宿舍。今后,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树立榜样力量,持续关心关爱学生,以宿舍特色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增强服务意识、学生环境卫生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学院良好的学风氛围。(供稿:反恐法学院)
11月15日,国际法学院邀请西安市公安局二级警督吕江鸿在长安校区BJ14模拟法庭作了题为“从防范谈电信诈骗案,厚筑校园安全屏障”的实务报告,报告会由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教授主持。吕江鸿首先为大家播放了有关电信诈骗真实案例的视频和宣传片,让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接着从电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势、跨国犯罪和西安发生的多起真实案例、“伪基站”以及“裸贷”的犯罪行为特征以及构建大学校园电信诈骗安全屏障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深入地为同学们讲解了电信诈骗产生的始末、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应对措施。报告最后,吕江鸿就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电信诈骗防范问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本次论坛是教务处主办的《实务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报告的主题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吕江鸿警督的报告和讲解,同学们在真实电信诈骗案例之中增强了自身防范意识,也学会了很多自我保护的方法。(供稿:国际法学院)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及校党委的安排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继续深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相关要求, 11月17日至18日,民商法学院党委组织三十余名教师赴宝鸡眉县等地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党日+”等活动。在党建主题学习活动中,全体教师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高见主持下,结合民商法学院梁家河党建主题学习成果——《黄土地的儿子》全面回顾了学院上半年开展的党建教育活动。接着,学院党委书记周怡带领大家集体学习了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她要求学院全体教师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严把政治关、纪律关和道德关,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国老师结合爱国奋斗精神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实践路径为大家做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学习辅导。党建活动结束后,张翔院长主持召开了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与会教师围绕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及二级管理实施办法等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学术交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结合活动主题,学院教师还到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眉县横渠书院、宝鸡市家风纪念馆、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青铜器纪念馆等地开展了实践研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贯穿到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实践研学活动,学院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对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解。(供稿:民商法学院)
11月18日晚7点,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实务导师聘任仪式暨研究生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在雁塔校区举行。来自传媒、出版、政府、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的近20位专家齐聚一堂,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第二批研究生实务导师,郑重地接过了属于自己的导师聘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在为实务导师颁发聘书时为在座的实务导师详细介绍了我校双导师制的开展情况,并希望实务导师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将理论、实践、案例、综合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生真正做到学习、研究、实践等多方面共同发展,能够成长为适应传媒业态发展变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受聘的实务导师包括原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著名网络舆情专家陈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政文部主任、高级记者汤计,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秦强,人民日报评论部专栏编辑室主编白龙,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制片人、主任编辑王宝卿,法制日报法制网总裁万学忠,光明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哲浩,中国青年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黄博,中新社陕西分社社长张珂,新华社陕西分社编委陈昌琦,西部法制报社社长田建辉,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农村报总编辑贺小巍,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总监王建仁,华商网总经理兼总编辑毕诗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宋宇虎,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申虹,四川音像资料馆馆长胡玉全,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勇峰等。此次聘任的研究生实务导师均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具有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和宝贵的社会资源。聘任仪式上,各位实务导师就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为同学们提供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化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要求,深入领会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教四十条”的精神内涵,2018年11月12日晚,刑事法学院在雁塔校区三号教学楼3604教室举行师德师风建设宣讲会,我校 “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汪世荣教授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做了专题报告,教务处处长陈京春教授对“高教四十条”进行了要点介绍和深入解读。刑事法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大会,宣讲会由学院党委书记毕成主持。汪世荣教授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提出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自身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讲述了自己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两点感悟。一是处理好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导师应当尊重学生,并且适度的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与学术的关系。老师们要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经得起时间考验。陈京春教授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感悟就“加强本科教学的主题”对“高教四十条”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等问题,因而要做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生要回归常识,教师要回归本分,高等学校要回归初心,高等教育要回归梦想。毕成进行总结发言,他对全院教师提出四点要求:一、不能以权谋私;二、要对学生、工作负责;三、遵守学术规则和学术良心;四、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本次宣讲会,全院教师对“师风师德建设”和“高教四十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恪守教师职业操守,加强职业技能,有信心、有能力去应对压力、适应改革、迎接挑战。(供稿:刑事法学院)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院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强化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学生党员奋斗意识和爱国意识,把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相关要求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始终,11月13日中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在致知楼何微纪念馆举行了2018年党员发展培训会。学院党委、团委相关负责同志、支部党员、发展对象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和学习。 学生党支部书记王亮老师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学校党员发展的相关规定,分别对党员发展流程各阶段的要求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要求每一位发展对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务必认真对待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完成相关发展资料,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驰老师做总结发言时表示,通过培训使大家明确了入党程序,接受了一次党性的教育,是一次有意义的党课。他希望所有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首先要在思想上入党。要加强日常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新修订的《党章》以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着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二是要在行动上入党。要以入党为契机继续全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排头兵”、“冲锋号”的作用,做到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标杆。 会议还就学院党委近期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相关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11月7日上午,外国语学院与渭南市合阳县委统战部在我校长安校区致知楼二楼资料室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合阳县委统战部部长张国栋、副部长兼工商联党组书记王义华、副部长徐青奇、民革合阳总支主委孙晔、民盟合阳总支主委范志斌、工商联副主席徐学武,我校教务处负责同志、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及学院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燕福民主持。会上,燕福民首先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概况,重点介绍了此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背景、目标,张国栋着重介绍了合阳县委统战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王义华从教育培训、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对开展党建共建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表示希望能在共建活动中互相借鉴工作经验,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我校教务处副处长李永宁介绍了我校“双创”工作开展情况,希望能共同建立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会上还就今后联合开展学习观摩交流、组织公益活动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达成了签订《党建共建协议》的意向。此次活动旨在把校地共同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信息、资源统筹共享,优势互补中共同思考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思路对策,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会后,合阳县委统战部同志参观了我校校史展览馆。(供稿:外国语学院)
11月3日至4日,按照校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要求,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党员、职工奔赴延安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主题党日教育实践活动。 3日上午,党员、职工抵达延安市,先后参观了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探访杨家岭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入党初心。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地,瞻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办公、居住地以及七大会议旧址,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体悟革命先辈为了理想和信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延安精神。 4日上午,图书馆党员、职工前往梁家河,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走进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先后参观了村史馆、知青淤地坝、沼气池和知青旧居,通过观看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和实物,深刻感受《梁家河》小故事中的大学问,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学习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为期两天的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教育成效,参与的党员、职工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始终与党同心同德;要学有所获、获有所行、行有所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图书馆纪砚耘 摄影 陶莉丽 徐文如)
11月3日至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按照我校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有关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统战对象和马克思主义学社部分同学共30余人赴吴起、志丹和洛川等地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党日教育实践活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1月3日下午,学院师生首先抵达延安市吴起县。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起成为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学院师生先后参观了吴起镇新窑院革命旧址、吴起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纪念碑、胜利山等。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大家的思绪纷纷被带入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感受着革命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长征精神,在缅怀先烈事迹中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信念和决心。11月4日,学院师生来到志丹县,参观了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赞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师生们详细了解了刘志丹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回顾了党和人民军队在这里的斗争历程。在洛川县,师生们来到位于冯家村的洛川会议旧址和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洛川会议是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任务和各项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在简陋的会议室旧址,在党的领导人生活工作的窑洞,看着一件件简易的生产劳动工具和锈迹斑斑的战斗武器,师生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党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崇高追求和伟大贡献。在此次活动中师生们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初心,深刻体会到他们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敢于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次主题党日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师生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爱国奋斗的精神,促使师生更好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引领者。2017级社会学专业黎姿同学说:“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有不怕吃苦、勤俭节约的精神,常思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在各项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在家庭提供的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都更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供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为积极响应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号召,进一步培树爱国主义情怀,永葆党员先进政治本色,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将坚守岗位、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融入学习、工作中,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和奋斗者,10月30日,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在致知楼二楼资料室开展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学习。会议由学生党支部书记秦立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学习。会上,秦立首先带领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并从活动目的、内容安排和工作要求三个方面向全体党员详细解读了《外国语学院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学习,支部党员深刻领会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明确了下一阶段党建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在专题交流环节,党员们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精神为学习重点,共同学习领悟了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拼搏奉献精神。随后党员们纷纷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结合自身实际,畅谈心得体会。党支部副书记、辅导员梁传龙表示敬佩优秀知识分子前辈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忘我工作、忘我奉献的精神,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学习、践行并传播下去;支部组织委员、2015级学生李亚男从前辈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感人事迹联系到在学习、工作中党员要以身作则,应更加具备奉献精神,要将自身专业特长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2015级学生彭晶表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铭记历史,以先辈为榜样,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的发展建设,不负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最后,支部书记秦立对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提出学生党员要提升思想站位,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做到从情感上爱国、从思想上爱国、从行为上爱国,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新时代的奋斗激情。(供稿:外国语学院)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11月1日上午,离退休党委中心组(扩大)在离退休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组织集体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邀请郑军教授以 “关注新时代国家,重鼎宪法之修改” 为题做专题报告。离退休党委委员、各支部委员、第6、7、8、9、10支部党员参加了专题学习。讲座由离退休党委副书记边晓宏同志主持。 郑军首先从宪法概念、宪法历史、宪法特征、宪法构成等方面讲解了宪法的基本问题。随后,他介绍了从本次宪法修改中体现出的宪法的基本精神:一、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党的领导的精神;二、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本精神;三、坚持突出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四、坚持彰显实事求是和新的发展理念的精神。郑军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既有一定的理论剖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例证,受到广大党员的肯定和欢迎。 在专题学习后,边晓宏要求广大离退休党员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此次宪法修改的深刻内涵。(供稿:离退休管理处)
10月30日晚,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博士生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七期“明德法学博士论坛”在雁塔校区研究生院二楼会议室举办。博士生导师张师伟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强副教授担任评议人。2018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参会。论坛由博士生研究生会主席吕江鸿主持。2017级博士研究生孟存鸽和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永林分别就《农房抵押中农民基本居住权利的法律保障》及《论“枫桥式”社区警务》作了报告。在讨论环节,参会全体研究生就两位报告人论文本身的理论问题及相关实务问题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富有思辨性地讨论和交流。张师伟、杨强分别对两位同学论文的内容及结构进行点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两位老师从学者的角度要求全体博士生以新高度、新方法、新视角撰写论文,进一步加强文献阅读,打好学术基础。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光明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全体研究生积极筹备“明德法学博士论坛”周年庆典活动,汇集成功经验,不断改进优化活动开展的形式,提高学术含金量和科研成效,争取将“明德法学博士论坛”打造成学生学术活动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