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刻录自陕西卫视11月18日18:30陕西新闻联播) 西北政法学院今天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代省长袁纯清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虹为学校更名揭牌。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分别代表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致辞祝贺。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为1937年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后经调整、合并,于1958年成立了西安政法学院,1963年更名西北政法学院。 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郭永平主持更名设置大会。 赵大程说,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西北政法大学不仅为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在办学思路、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希望西北政法大学师生以更名为契机,把学校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杨永茂说,西北政法大学的更名标志着陕西在建设高教强省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希望西北政法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要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建立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推动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教学改革,要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广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构建和谐陕西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省上领导宋洪武、刘遵义、朱静芝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更名仪式。 (陕西台报道)
2006-11-18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2006年10月27日,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教授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熊晓芳女士专访(冯卫国拍摄)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用現代法律精神建一流服務型大學 香港文匯報駐陝西記者 熊曉芳 借西北政法學院將於11月18日正式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之際,記者專程採訪了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教授。 秉承老延大傳統繼往開來 西北政法大學坐落於聞名中外的古都西安,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高等政法院校,是西北地方高等法學教育與法學科研中心。其前身是1937年9月成立的陝北公學,後經歷了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幹部學校、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1958年經中央批准,組建西北政法學院,承擔起為西北地方培養政法類專業人才的重任,2005年12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審升格為大學。建校以來,西北政法大學已培養法律及各類專門人才近6萬人,同時,隨著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漸邁向以法為主、經、管、文、哲、工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型大學。 我國著名刑法學專家賈宇教授2006年6月出任校長以來,積極宣導“學術自由,服務為主”的辦學新理念。他表示,現代法律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秩序、公正的精神,對於他所從事的大學管理亦有很大幫助。今年6月份上任的他決意要把西北政法大學建成一所學術自由、服務為主的外向型大學。 賈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西北政法大學在近70年的辦學歷史中,“老延大”傳統成為西北政法大學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源泉,長期的法律研究更使他認識到,將法治精神、人文傳統融入到大學管理中去,會促使西北政法大學成長為21世紀的現代大學,使之服務於西部,服務於更多的來西部創業的企業、客商。 服務於教學科研全力營造學術樂園 西北政法大學是現任校長賈宇的母校。1963年出生於青海省貴德縣的賈宇,1983年畢業于西北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在該校獲法學碩士學位;1992年考取武漢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1995年畢業後回母校任教,2006年出任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教授主要學術研究為刑事法學和國際刑法問題,他長期關注的學術問題是“全球死刑的存廢問題”,學術造詣斐然,2002年被武漢大學法學院聘為刑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同年被聘任為國家司法考試命題委員會委員。 多年從事法律研究讓賈宇在大學管理中也頗有裨益,他把現代法學中民主、自由、平等、秩序、公正的精神運用到管理中,大力宣導服務型管理。他認為,管理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服務,行政和後勤部門的管理者要更好的為教師和學生服務,而作為校長,他則會更多的為管理者服務。“大學不是機關和企業,其核心是教師和學生,主體是教學和科研。” 賈宇表示,要把西北政法大學營造成學術樂園和學問天堂。建設學科,創新學術,培養學者,優化學風,廣納賢才。 “在不違反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學術無禁區。”賈宇認為,學術管理行政化是學術的天敵,學術自治是所有學者的理想,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分野亦是學術自由的核心問題,大學必須有學術創新的廣闊空間。他崇尚學術自治、學術自由,而且帶頭不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和職稱評定委員會主席。 賈宇表示,近期將著力改善教師工作條件,增加學生對學校事業發展的參與度,規範管理後勤部門工作制度。快速建立現代化大學治理模式,管理權力下放,工作重心下移,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樹立教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促使各學院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擴大校領導思考更多大發展的空間。 為港企法律服務有得天獨厚優勢 “香港是與我校交流時間最長、交往最頻繁的地區,至少有1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深入和CEPA的實施,港企北上、西進已成為一大趨勢和潮流,投資西部的港企、港資、港商越來越多,由於兩地社會制度的差異,他們在西部投資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法律問題,西北政法大學願借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賈宇告訴記者,願與香港各界開展更廣泛的深入合作、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 賈宇介紹說,西北政法大學在為港商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機構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西北政法大學歷史悠久,人脈廣播。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陝北公學。2005年12月通過教育部專家組評審升格為大學。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為社會培養了近6萬名政法專業人才,被譽為“政法幹部的搖籃”。第二,西北政法大學新建占地1078畝新校區,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全日制在校生達15000人。第三,西北政法大學是西北地方惟一的政法類大學,在辦學中,與西部地區的黨政和法律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係,在西部各省工作的校友也都可以隨時、隨地提供相關法律服務。 冀港生“北上”盼與港更多交流 賈宇介紹說,西北政法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律師協會之間存在長期的合作,雙方多次互派學者和學生訪問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雙方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今後將拓展協定交流範圍,簽署交流協議,深化交流程度,除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外,加強教師長期進修和科研合作,例如聯合培養碩士生和學歷教育等。 賈宇極力推崇開放式辦學,他表示,要把眼光投向海外,擴大合作區域,把西北政法大學辦成近6萬名校友共同的大學。盡可能地擴展海外和港澳臺地區的優秀生源。西北政法大學擁有面向香港招生的名額,賈宇表示,歡迎香港學生踴躍報考,來十三朝古都西安學習。
2006-11-14华商报讯(记者 李勇钢)教育部日前复函陕西省政府,同意位于西安的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同时撤销原西北政法学院建制。 西北政法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南迁西安,改建成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又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0年,学院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由陕西省主管的学校。近年来,该校为全国、尤其是西部政法基层系统培养了大量的司法干部,被誉为“政法干部的摇篮”。 据悉,更名后的西北政法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5000人。
2006-10-26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1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2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3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4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5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6 2006级迎新联欢会实况录像07
2006-10-19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高级法院副院长黄河 王莹摄影 □1987年,黄河教授开始在大学讲授农业经济法;2005年,他成为欧洲农业法委员会第一个中国个人会员 □因为长期研究土地法、关注农业法及“三农问题”,他被人称做“黄土地”; □在全国人代会上,从经济法角度阐述“三农问题”的他引起关注。 忧虑:学生不选修农业经济法 1987年,还是西北政法学院一名普通教师的黄河,怀着极大的热情承担了讲授农业经济法的任务,开始,前来听课的学生还很多,渐渐的,来的学生越来越少,直至少到无法再将这门课开下去。 身为老师的他很困惑,我国是农业大国、学校里有众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人选修农业经济法?从学生那里他知道了原因:农业经济法不受社会重视,发展前景似乎也不乐观。 随后,黄河开始讲授与农业经济法相关的土地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土地价格上升,房地产业成为投资热点,黄河又开讲了房地产法。尽管如此,他心里仍在想着农业经济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待了来自哥斯达黎加的一位首席大法官,会谈中他了解到,哥斯达黎加是个农业国,而这位大法官竟是一个农业法专家,此次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中国的农业立法,是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陪同该法官专程来西安与黄河座谈的。自此,黄河开始了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黄河得知在国外专门研究农业法的人非常多,许多律师和法官都是农业法专家。 黄河开始思考:我们这泱泱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9亿,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研究农业法?改革开放多年了,为什么农民依旧不愿意用法律维权?一方面,多数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不了解法律程序,经济上也有困难;另一方面,标的小、难办的涉农案件很少有律师愿意接手,这也是农民难以获得法律服务和援助的原因。 “‘三农’问题,是我多年来的一个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解决不好将会给中国以后的发展造成难以预计的困难,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将是保证‘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同时,我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很有感情,我要尽自己的智慧服务‘三农’。”黄河说。 倡导: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2004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禽流感疫情,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很快控制了局面。黄河说,局面之所以得以控制,主要是政府给予了扑杀家禽的农民补偿,这种补偿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不过,尽管这样,农民仍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如果我们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可以减少农民的损失。我觉得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很现实的,并且具有紧迫性。”2004年的全国人代会上,黄河领衔提出《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议案》。 黄河说,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风险大、保险赔付率高,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同时,高赔付导致了高保费,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农业保险发展走入了日渐萎缩的“怪圈”。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许多特点,如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等。农业的这些特征表明,它不仅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风险因素多,难以稳定发展的弱质产业,因此特别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保护,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黄河看来,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实施农业保护时,必须采取以“绿箱”政策为主的间接方式。属于直接保护方式的保护措施,都位于WTO规定的“黄色”区域,而属于间接保护方式的保护措施,基本都位于WTO规则中的“绿色”区域,农作物保险与收入安全计划则属于间接保护措施之一。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具有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列为政策性保险,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进保险体制改革,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呼吁:建立农产品产量担保制度 黄河提出的每一个议案都有充足的根据,这些根据直接来自生活实践。今年黄河领衔提交了《关于修改农业法》的议案,该议案4000多字,对农业法的指导思想、农业投入法律制度、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农村金融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等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黄河说:“农业法中规定的农村金融制度过于笼统,可以借鉴国外的‘无追诉贷款担保’制度,建立我国的农产品产量担保制度。比如农民要种5亩小麦,每亩可以收获300公斤,就可以按照每斤1.5元贷款2000元,以5亩地的产量作为担保,如果收成好了,农民把小麦卖掉后还贷款,如果因为自然灾害收成不好,比如只收了100公斤小麦,农民就可以用所收小麦冲抵贷款。”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福音。黄河充满自信地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代表,我会不遗余力地履行职责。”
2006-09-28西北政法学院十多名大学生联合西安市总工会等部门,在碑林区临时劳务市场开展法律维权咨询与调研活动 暑期实践 和农民工谈心 2006-07-22 华商网 - 华商报 “您和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吗?没有签,那怎么保护您的权益呢?” “用工单位有拖欠工资的情况吗?讨不到工钱,您知道寻求哪些帮助吗?” …… 昨日上午,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三系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十多名队员,与西安市总工会等多家职能部门,在文艺路口的碑林区临时劳务市场里,联合开展了法律维权咨询与调研活动。 社会实践队队长黄大成说,从5月底就开始筹划这项活动了。大家希望了解西安市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基本生存状况与法律意识,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形成书面报告,以期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7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大学生们分别与西安市总工会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权益服务站、西安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等部门座谈,了解了这些职能部门在促进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工作。 农民工现状使大学生感慨 昨日,大学生们在碑林区临时劳务市场随机进行农民工生存状况与法律意识问卷调查,和农民工朋友谈心。大二学生邵琦和50岁的甘肃妇女杨素兰交谈了很长时间,工资低、工作时间长、从来没有签订过所谓的用工合同、也没有参加过工伤及养老保险,这些现实的普遍情况,让问完十多个问题的大学生邵琦一阵阵揪心。她说,通过对几位农民工的了解,这些情况其实还不是最严重的;农民工较为普遍的维权意识差,对政策不了解,以及在城市中遭遇的不被尊重的待遇,不时有农民工反映少数职能部门存在“踢皮球”的现象,是她连日来感触最深的地方。 但让人有信心的是,大多数被访问的农民工都表示出了对政策了解的期盼、对职能部门及社会机构扶助的渴望。 多个部门维护农民工权益 昨日进行宣传调研活动的还有西安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该站站长冯桂萍表示,与高校的学生团体(暑期社会实践队)进行合作,根据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研判分析,获知新鲜的情况。 冯桂萍分析了目前农民工进城务工遭遇的棘手问题,如没有劳动合同、说不清楚给谁打工、不知道雇佣方的相关信息……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工会及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服务站等职能部门,都可以帮助农民工朋友维护合法正当的权益。 西安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服务站的电话是029-87264744、83041926。 一个大学生和一位农民工的对话 下面这个形式简单的对话,可以从一个侧面让人们了解到,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 大学生邵琦(以下简称邵):您好。以前,您与用工单位签过劳动合同吗? 农民工庞刚(以下简称庞):没有。都是口头上一说就行了。 邵:那出现过拖欠工资问题吗?没有合同,不好要工钱吧? 庞:(叹气)是的。那也没办法。要不来,就算了,反正打的是零工,工钱也不多。 邵: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呢?庞:说不来,反正超过8个小时了。 邵:工资被拖欠了,知道找谁帮助吗? 庞:一般是直接找老板呐,找不到就没办法了。该找谁啊? 邵: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庞:扛着么。家里俩孩子都在上学,我会一直供他们。有了文化,才能改变命运吧。 邵琦分析,从对话中反映出一些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不强,遭遇的困难较多,往往出现心灰意冷的无奈情绪,这说明职能部门及社会机构的扶助力度还需要加大。 对美好的憧憬、对家人的爱,多少农民工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整个社会还需要从人本的视觉去平等地看待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孙强 采写
2006-07-235年时间张改萍从老百姓眼中的“女菩萨”变成了“官帽批发公司”总经理,27顶官帽,收受106.9万元。目前,这些行贿官员,一人判刑,两人被捕,对于其他24顶官帽是否收回尚无定论。 7月4日上午9时30分,西安南郊,西北政法学院教学法庭,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公开审理原商洛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受贿一案。法庭已经查明,从2000年到2005年,利用职务便利,在为他人办理干部任用、提拔、调动时,张改萍共收受28人贿赂人民币106.9万元,其中27人都是为“买官”行贿。 向张改萍“买官”的,有副科提拔正科的,有乡(镇)长要求当局长的,有贫穷乡镇的领导想调到富裕乡镇工作的。 法庭旁听席前排端坐着数十名正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厅局级党政干部;西北政法学院学生以及从全省各地赶来的群众,或坐在旁听席或站在法庭过道,近千人旁听张改萍受贿案。因案情重大,当日法庭未当庭宣判。 对张改萍的卖官,一位官员感慨:这太糟糕了,这给人造成的印象好像商洛市有点一官半职的都是用钱买来的。 仕途“一帆风顺” 今年49岁的张改萍在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年仅26岁时担任秦都区团委书记。1997年,她刚刚40岁,已官至副厅级,担任咸阳市渭城区区长。1999年,她被交流到陕西商洛地区,任商州市市长。2000年11月任商洛地委委员、商州市市委书记兼市长。2001年11月商洛“地改市”后任商洛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 初到商州任职,张改萍便创下了五个“第一”的纪录——商州历史上第一位女市长(2001年底前商州区是县级市);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女书记;第一位最年轻的市委、市政府机构的“女班长”;第一位党政一身挑的“女带头人”;第一位不拖家带口交流来的“女市长”。 最难得的是,在商州老百姓眼里,张改萍被看作“女菩萨”。上世纪90年代末期,42岁的张改萍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咸阳市渭城区交流到要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老区商州任市委副书记。到任不久,商州遭受洪灾,张改萍立即带领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徒步十几里山路赶到重灾区查灾救灾,慰问群众。她的举动感动了当地老百姓,他们管她叫“商州的女菩萨”。 事发陈氏家族案 2005年11月21日,张改萍的人生遭遇重大的转折。当日上午,刚刚参加完一个会议的张改萍被等在会议室门口的省纪委工作人员带去谈话。张改萍当时提出要回自己的办公室一趟,但被拒绝。12月25日,张改萍被“双规”。 张改萍“双规”的缘由,要追溯至曾经震惊商洛的陈氏家族案。 陈氏家族案是公安部和陕西省公安厅重点督办案件:自1992年以来,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街道办西关社区人陈浩军、陈浩年、陈三虎、陈红军四兄弟及其子、侄先后9次寻衅滋事、殴打无辜。陈三虎开办了陕西夏阳实业公司,一时间垄断了商州区交通肇事车辆的维修和停放,强迫交易、窃电经营,通过各种手段大肆敛财。陈浩年通过行贿,多次承揽建筑工程。陈浩军自恃身为西关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又是商州区人大代表,放纵陈氏家族先后7次殴打民警。此外,陈浩军利用手中权力,以农工贸公司名义派出专人,向西关社区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强行收取过路费、管理费50多笔,涉及金额50多万元,社会影响极其恶劣。2004年10月25日,商洛警方对陈氏家族立案调查。 陈氏兄弟的案子牵出了不少贪官。其中包括:原商洛市劳动力资源开发局局长马喜,原商洛师专副校长王健青、原商洛师专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杨建文,原商洛市公路局纪委书记吴福禄,原商州区城建局局长吕宏涛等5名官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巨额贿赂。 2006年1月12日,商洛市一位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张改萍被‘双规’之前,她的事情在群众中便有议论。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据他讲,张改萍的落马,是被原商州区城建局局长吕宏涛案件牵扯出来的。这是陈氏家族案的又一连锁反应。 而吕宏涛的城建局局长则是通过向张改萍行贿得来的。 “退钱容易得罪人” 实际上,张改萍还有另一个“第一”:在商洛地区任职的6年里,她通过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动,共收受28人所送贿赂款计106.9万元。商洛是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地区,张改萍在不经意间创下了又一个“纪录”。 她收受的第一笔贿款,来自一名商人。 2000年年底,商州红楼大酒店建筑设计超高,商州市城乡规划局不给批文。2001年3月,“楼主”杨江雄为尽快拿到批文,在商州市张改萍的住处,请求她过问此事。张改萍答应过问一下。杨临走留下一塑料袋,放有烟和一包报纸包的东西,打开一看,是5万元。 很快,城乡规划局就给杨江雄下发了红楼大酒店的规划批文。 “这之前,我也退过一些人的钱,结果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张改萍感慨:“我也需要大家支持我的工作啊!” 庭审时,当公诉人问到她,如何为他人谋取职务的升迁调动这些利益时,张改萍强调了“程序、民主推荐”这些字眼,她说他人职务的升迁调动首先是在按程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入了圈,在人的使用不使用这个问题上,她有时才会在书记办公会上发表意见。 一次经典的行贿受贿长镜头 送上贿款之后,一来二往的,杨江雄认为自己与张改萍的关系已变得“很铁”,甚至开始居间当起“贿托”。 2003年5月,时任商州区纪委副书记的陈智新找到杨江雄,提出想调任教育局长。 张改萍回忆:“杨江雄到我办公室,说陈智新要当教育局长,并给我一纸袋。我意识到是钱,估计有10万元。考虑教育局长的位子争的人多,我不想沾这个是非,就坚决不要,杨将纸袋提走。” 但杨江雄没有灰心。同年11月底的一个早上,又摸到张改萍在咸阳计生局的家里,提起陈新智想当教育局长的事,张改萍表示事情难办。 这一次走时,杨江雄留下的是一个塑料袋。张改萍打开一看,是10万元。她有些踌躇。 张改萍有自己的“活思想”——马上就到年底了,自己还是要用钱的,这次就先收下,陈当局长的事以后看情况再说,能办就办,不能办把钱退给他。 2004年春节前,陈新智来张改萍家拜年,聊过几句,又提出想当教育局长。临走留下一纸袋,张改萍打开,发现在两条中华烟下面,有一塑料袋,袋里鼓鼓囊囊装了8万元钱。 2004年4月,杨江雄找到张改萍,问陈新智当教育局长的事。张改萍说已定下搞民主推荐,将来以票数定。杨让她多关照,并送给她一双鞋。打开鞋盒子,里面又是20万元钱。 慢火炖得牛头烂。张改萍明白,杨江雄多次送钱,虽然没讲是代陈新智送的,但钱肯定是陈的,因为杨两次与她谈的都是陈当教育局长的事。 不久,关于教育局长人选一事,区委决定搞民主推荐。在民主推荐会以及区常委会上,张改萍都投了陈新智一票。陈新智如愿以偿。 敢收钱也真给“办事” 张改萍敢收钱,也真给“办事”。她的这个“美名”,在商洛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2002年8月,时任商州区旅游公司经理兼牧护关镇副镇长的王俊杰,听说弄个局长得送五六万,便动了心思。 他来到张改萍办公室“汇报工作”,扭扭捏捏说自己与外事旅游局局长的职务很相宜,临走硬是送上两万元。同年9月,经张改萍提议,王俊杰被任命为商州区外事旅游局局长。 王俊杰觉得自己这个局长当得有点“便宜”,2003年5月,又给张改萍再补了1万元。 2003年10月,听说交通局长一职要交流,时任区交通局副局长的张斌便找到张改萍,奉上3万元。2004年春节,张斌到张改萍家里“拜年”,又送上两万元。后来,原局长不愿离开交通局,张改萍就想办法把张斌安排到蓝商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指挥部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斌非常满意。 张改萍记得有这么一桩事:“陈绪忠原任商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2001年,商洛地区准备提拔县级干部,陈绪忠多次找我,让我向商洛地委和主要领导推荐他。2001年夏,陈到我家中,让帮忙推荐。我答应了。陈将两条烟和一包用报纸包的东西送给我。我看是5万元,就收好。我又向地委领导推荐陈,2001年9月,陈绪忠被提拔为柞水县县长助理,在地委常委会上我表示同意。” 有人借款贷款买官 张改萍俨然成了官帽批发公司经理。在商州,没有她的同意,所有的任命无法上常委会,组织部门不能考察。为了当官,有些人不惜借款甚至贷款向张改萍“进贡”。 2002年12月,商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兼水政监察大队队长刘志善,为能升任水务局局长,赶到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里,送给张改萍两万元。后经张改萍提议,刘志善被任命为区水务局局长。 刘志善为表谢意,2003年7月,又去“看望张改萍之弟张志斌”,送给张改萍1万元;2004年春节前,刘志善到咸阳张改萍家中送给张1万元。而这两万元钱,全是刘志善从朋友处借的钱。 2001年8月,时任商州市麻街镇党委书记的唐康勋为调回市内,在张改萍办公室送上1万元。同年10月,经张改萍提议,唐康勋被调任商州市安监局局长。 2002年11月、2003年4月,唐康勋为调整工作岗位,两次在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改萍病房,分别送给张1万元、两万元。2003年5月,经张改萍提议,唐康勋被调任商州区计生局局长。 有知情人大骂唐康勋为了当官“鬼迷心窍”,竟然以朋友名义从信用社贷款行贿。 27顶官帽今何在 据了解,涉案的27名官员中,吕宏涛已因受贿被判刑10年;花38万元买下了商州区教育局局长一职的陈新智在任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用调动教师等机会,收受巨额贿赂;曾任商州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陈绪忠调到柞水工作后又收受巨额贿赂。目前,陈新智和陈绪忠的腐败问题已被商洛市纪委查清,两人均因涉嫌受贿罪被商洛市检察院依法决定逮捕。 正如公诉人在公诉意见中所说:“张改萍利用手中权力,以贿卖官,将向其行贿之人委以重任。在张改萍的带领下,商州地区党政系统干部作风败坏,腐败堕落,现已有多人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作为主管领导张改萍难辞其咎。”(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6-07-16CCTV.com消息(面对面): 导视: 一名满怀人生抱负的大学毕业生 边陲小镇的意外分配 击碎他所有的青春梦想 张钧:当时就想一个大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结果自己却分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当正义遭遇罪恶 群众生命面临威胁 他依旧选择挺身而出 只身与三名歹徒搏斗 我想这是我的使命,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头部被砍六刀 身中六颗散弹 依然没有让他放开紧抓歹徒的双手 张钧:我想只要我再坚持,多坚持一会儿。就能够等到战友的支援,就不会把这个人给放跑。 《面对面》王志带您走近湛江边防支队大学生干部张钧 为您讲述一个普通年轻人关于青春、梦想和选择的故事 精彩对白: 记者:勇气从那里来的?一个人对三个? 张钧:这绝对不是冲动我想,这是我的使命。 记者:会不会有屈才的感觉?我读了那么多书? 张钧:既然来了,就好好干吧,至少说要能对得起这份职业,这身衣服。 记者:有没有感到委曲的时候呢? 张钧:我们都尽我们最大努力了。 记者:张钧这一下成了英雄了,出了名了,是不是应该得到提拔了? 张钧:我想不是说我要为了做英雄也好,去专门做这件事,我觉得说我英雄勇士也罢,都谈不上。 解说: 我们这期节目请来了一个普通而特殊的年轻人。他叫张钧,湛江边防支队王村港边防派出所中尉警官。 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边防军人。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全身还带着近一百处被缝合的伤口,他的头部被砍6刀并被霰弹枪射伤,右手肌腱被砍断,至今,他的头部还有六颗霰弹没有被取出。 记者: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到底怎么样? 张钧:现在就是头部的外伤基本上痊愈,有三个地方刀口比较深的,有的刀口是开放性的,就是往两边翻的,恢复比较慢一些。 记者:手指看不到伤啊,伤在哪儿呢? 张钧:手指就是肌腱被砍断了,断了七条肌腱,七条伸展肌断了,原来的手指头伸不起来。 记者:头部呢,听说还有子弹没有取出来? 张钧:头上还存了六颗霰弹,当时短暂性休克,医生就想尽力先把外伤伤口缝合止住血。当时做手术的时候没有发现,做手术三天之后,就想进行全面检查,做CT发现后脑里面有六颗疑似金属物。 记者:伤口呢,我现在看不到。 张钧:这里有马蹄形的。这是两刀交错的,这边有个刀,这个地方下去有个刀,交错形成一个马蹄形,然后这个后脑勺这个地方有个…这边也有点,这边有两道。 记者:当时的资料你回头看过吗?抢救时候的情景? 张钧:做法医鉴定的时候,我看到过自己头发还没长起来的伤口的相片。 记者:你自己能不能面对? 张钧:自己乍一看还是比较恐怖感觉。因为当时用我们的大队政委说,那个伤口纵横交错,自己看第一反应不相信相片中那个头是自己的头。 解说: 这场生死劫难,源于两个多月前的一起抢劫案。 2006年1月15日凌晨,张钧和所长及另外一名同事在镇上巡逻。就在几个小时前,张钧刚刚和同事们一起扑灭了一宗山林大火,体力已经严重透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寂静的深夜,一场生与死的搏斗即将到来。 张钧:我们在镇上巡逻,就感觉肚子不舒服,当时就和所长汇报,网吧开着门,所长说那你去那里面方便一下,我和龚夫秋友在前面边巡逻边等你。 记者:你进网吧找厕所的时候,网吧里面情况正常吗? 张钧:很正常,因为我们刚巡逻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很正常。然后就是进去出来,当时就是我自己判断,看他拿了一个类似自己自制的枪。 记者:你就直接冲进去了? 张钧:当时就听到有喊,听到有个很陌生的喊,说再不老实就砍死你。听到这样我就,我大喊一声,我说警察不许动。因为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一般的人碰到警察的话,你这样一喊,可能有个瞬间,可能让他一愣这样。 记者:你当时看到是一个人还是旁边还有别的人? 张钧:当时我看到两个人。 记者:已经看到两个人了? 张钧:两个人。 记者:你当时口袋里有电话吗? 张钧:有电话,我们出去都有电话。 记者:想到过有打电话叫人吗? 张钧:其实我当时自己瞬间有个想法,就是当时也想打电话叫支援,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当时我在考虑多一点的话,可能当时那个收银员,就是那个群众,可能就被那个歹徒用刀砍了。 记者:但是你有把握让两个人安静下来? 张钧:当时来不及想那么多,当时自己也没有考虑说是不是能够,自己能够把他制服,当时就是想,在那个时候不能让他得逞。 记者:你喊了以后对方的反应呢? 张钧:他就突然停下来,可能他当时也没有想到。怎么突然从里间,一个黑咕隆咚一个过道里面,出来一个军人。 记者:穿着制服? 张钧:对,我们巡逻都是穿制服。然后他当时好像一愣,刀就没砍到这个人 记者:砍下去了,但是没有砍到? 张钧:他挥刀砍了,没有砍到,我出去之后,他可能反应过来,只见到我一个人,他就气焰又嚣张起来。 记者:当你发现有三个人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 张钧:我一看,一出去一看,他就调转枪口对着我,我想,因为当时我进去的时候,我知道网吧里面有11个群众正在那里上网,当时我就想,他要是把这个枪要是打到群众就坏了。 记者:那接下来到底发生什么? 张钧:后面人家说,被我救的收银员当时说,他听到(歹徒)喊说,不要管闲事,连你一起砍,我自己当时好像没听见,我见到手好象往上对着我,我就瞬间反应,右手把握枪的手往上一推。 记者:拿枪的制服了吗? 张钧:我就把他摔倒在地,就把他枪往上一推,用左手这样搂住他脖子,这样一个侧摔,就把他摔倒地上了。我一只手抓住他拿枪那个手,想抢那个枪。在抢枪的时候,他又响了一枪, 记者:又响了一枪,前面响了一枪吗? 张钧:对。在我推的时候。当时我心里还比较暗喜,两枪都没有打到我,我说这下你们完了。 记者:那后来枪怎么打中你? 张钧:我自己当时事后也想不起来,我自己当时感觉,两枪好象都没有打到,我看见那枪喷的火舌,但是自己身体上好象没有感觉。 记者:但是你脑袋里的子弹? 张钧:事后,医生就说发现了六颗疑似金属物,就是说当时自己没有感觉到中枪,当时自己没有感觉。 记者:那刀是怎么上来的? 张钧:他想救他的同伙。里面的群众可能都吓呆了,听到枪响也反应不过来了,然后我就喊。 记者:喊什么? 张钧:我就喊说赶快报警,赶快报警,然后自己就感觉到头上一痛,然后就听到喊说,下面那个被我压住那个就喊说。 记者:喊什么? 张钧:他在喊,救救我,砍死他。 记者:这个时候还没松手? 张钧:没有,就感觉自己流血了。感觉到有些东西像水一样的东西从脖子上流下来, 记者:这个时候你放手呢,你自己有办法躲开吗? 张钧:当时没有想到要把那个人放开,当时就是想不能让他跑掉。 记者:但你挨了不止一刀啊? 张钧:我想如果我能再坚持,多坚持一会儿。如果我能够再坚持,多坚持一下,就能够等到战友的支援,就不会把这个人给放跑。 记者:一共砍了几刀? 张钧:我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被砍了几刀。后面到医院去治疗,医生说头被砍了六刀,右手手腕被砍了一刀。 记者:后来手被砍断以后呢? 张钧:后来手被砍了以后,这个手就没有力了,就被他挣脱了,挣脱之后,我就看到三个人往门外跑,我就想不能让他跑掉,我自己又爬了起来。 记者:人家已经坐上车了,而且三个人? 张钧:对,三个人。 记者:他会继续砍你。 张钧:当时也没有想这些,没有想,当时就是就是想不能让他跑掉 记者:追了多远追上了? 张钧:也没有多远,到门口就看见那三个人已经坐在摩托车上了,开着车灯,摩托车已经发动了,当时我就想不能让他跑。我就冲上去,用手拉住摩托车后架,就想把那个车掀翻。已经把那个车给拉斜了,那个车已经倒了,然后自己也摔了。 所长:离网吧门口大概几十米,就看到前面网吧门口人很多,我们就冲到门口,看到群众已经把张钧扶上摩托车了,一身的血,张钧还说,歹徒从这个方向跑了,叫我们马上追。 失血1500毫升,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军装完全是被血浸透了。最后结果有可能死亡。 生死关头处,他的抉择斩钉截铁。 张钧:当时我母亲赶来看到我的时候,差一点就晕过去了。 解说: 张钧很快被送往吴川市人民医院抢救。但由于失血过多,伤势严重,张钧的生命体征几近为零。 医生:刚开始病人进来的时候感觉,呼吸很困难的,军装完全被血浸透了,整个手脚都是冰凉的,如果短时间内血压纠正不了,上不来的话,病人最后结果很有可能死亡。 解说: 手术一直进行了四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张钧才渐渐地苏醒过来。 所长:他清醒之后,我们就小声叫他,他就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他第一个就问,歹徒抓到没有,因为他当时搏斗的时候,手抱得很紧,他一心想抓到歹徒,所以他一清醒就问我们歹徒抓到没有,我们就说你好好养伤,其它事你不要管,我们已经派人去破案了。 解说: 张钧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一直是父母最大的骄傲,他的这次负伤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记者:你受伤以后为什么你父母一直不知道? 张钧:我没有告诉他们,他们后来知道了。两位老人都身体不好,他们平时为我弟弟,我弟弟本身脑袋时不时莫名其妙疼痛,但是查了很多次查不出病因,我父母要为我弟弟操心,然后我爷爷奶奶70多岁了,当时也可考虑要过年了,也不想给家里面带来一些悲伤的氛围,让他们好好过年。 记者:那他们对你身负重伤这件事情怎么考虑? 张钧:当时他们看到了人民公安报上的报道,看了后他们就急匆匆赶到湛江来了。我母亲赶来看到我的时候,是差一点就晕过去了。就埋怨我了,看到了人家歹徒拿刀拿枪的,也不顾自己安危就上去了 记者:那你现在回头来看的话,当时有别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情? 张钧:自己事后也在考虑,当时这样子出去是不是代价太大了?我们说,很多东西讲究成本和获利的对比,事后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想法说,这样是不是成本太高,但是自己想来想去,我自己到目前还是认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记者:没有热血冲顶的感觉,我要做一次英雄? 张钧:没有,这绝不是冲动,我们就是一种思想意识里面就是,就已经形成,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但是在我自己的意识里面。我觉得说保家卫国对我自己来说,这个主题太大了,但是我想做自己应有的贡献我觉得还是应该的,我觉得一个当代年轻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我想也应该必须具备。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允许我退缩。 导视 一名满怀人生抱负的大学毕业生 边陲小镇的意外分配 击碎他所有的青春梦想 张钧:当时就想一个大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结果自己却分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当正义遭遇罪恶 群众生命面临威胁 他依旧选择挺身而出 只身与三名歹徒搏斗 张钧:我想这是我的使命,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头部被砍六刀 身中六颗散弹 依然没有让他放开紧抓歹徒的双手 张钧:我想只要我再坚持,多坚持一会儿。就能够等到战友的支援,就不会把这个人给放跑。 《面对面》王志带您走近湛江边防支队大学生干部张钧 为您讲述一个普通年轻人关于青春、梦想和选择的故事 解说: 这不是张钧第一次面对凶残的歹徒。就在2005年4月,张钧还和战友一起,同一名杀死一人、砍伤数人的凶残歹徒展开搏斗,并将其制服。 在当地人们眼中,张钧是一个兼有高学历和好身手的全能警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只是一个地方院校毕业入伍的大学生,并没有经过部队长期而正规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几个人知道,分配到这个偏僻落后的边陲小镇上工作,对于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满怀人生抱负的张钧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张钧对未来的所有憧憬和设想,从这一刻起似乎变得迷茫起来。 记者:大学毕业以后为什么会选择当兵呢? 张钧:理由可能,说了很多人觉得不相信,就是为了要满足实现自己的从军梦。 记者:这身橄榄绿的吸引力在哪儿呢?一定要从军? 张钧:一个我想这身衣服对男孩子来说,我自己,我不知道别的从军的一些战友是什么样,我觉得这身衣服它代表了男性的一种阳刚之气,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周氛围里面激励着我们长大,有很多部队里面的很多英雄故事,董存瑞,邱少云,小学课本里面都有这些。当时广东边防总队当我们学校,去招地方录用大学生的时候,我就二话没说就去报了名 记者:到了部队以后情况怎么样?是不是一如你想想? 张钧:我是2003年7月5号到我们总队报道,到总队报道之后,然后到特区深圳一个入警大学生集训基地在那个地方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结束就分到了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就是湛江边防支队王村港镇派出所。当时刚到那个地方,确实还是自己的心理落差还是比较大。 记者:落差在哪儿呢?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 张钧:因为我在深圳集训了半年,特区各种繁华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当然也是充满着激情充满着热情,就觉得当时集训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对自己选择从军路抱有任何的怀疑。 记者:是你自己的选择吗,去乡村派出所? 张钧:当时来的时候,就是说想到基层去,但是到了单位以后,自己的营房也没有,面对各种很烦琐的工作。自己还是很失落当时。当时就想一个大学生,读了那么多年书,学了那么多年东西,本身我自己是一个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也很不容易,家里面支持,家里能够负担那么大,支持自己能够大学毕业很不容易,最后结果自己却分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蔡政委:现在我们整个派出所几乎都在沿边沿海一线,都是在乡镇派出所,都是比较艰苦的地方。有的最远的派出所离我们支队机关是三百多公里,有的开车要开三个多小时。所以有的派出所艰苦到什么程度,晚上看电视的时候,电压低得电视都看不到。张钧是这样一个入警大学生,他来到广东以后,他可能想一个是入伍广东先进珠海,珠江三角洲,广州等等这些地方,没想到在广东边防部队里面还有一个粤东粤西这样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到部队以后感觉,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穷的,现在这个地方比我家乡还穷,这些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 解说: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张钧的内心充满了难言的苦涩,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迷茫之中,大海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他经常一个人静静坐在海边,在海浪声声中思索和寻找自己迷失了的人生坐标。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多星期后,一件偶然的小事让张钧的心灵受到了震动。 张钧:我们有这样的惯例,一个传统,就是快过年了,要去走访困难户,当时我和所长就到了一个五保户家里,给那一家人送去了一袋米,然后一些衣物,还送了慰问金。当时老人拉住我们所长的手,就是那种泪流满面那种,特别的感激,老人就是说,党没有把他忘记。当时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觉得有很多人还是比较需要我们,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上对我来说可能在心灵上,获得那种满足吧。经过那一件事之后就觉得,就应该在这个地方安下心来好好干。 解说: 真正让张钧对这份工作产生兴趣的,是从他独立办案开始。刑事法专业毕业的他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大量复杂案件的成功侦破,让张钧体会到了巨大的成就感。翻开王村港镇边防派出所的卷宗,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至今,张钧已经主办并侦破案件39宗,破案率大百分之八十一点二。年轻的张钧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办案能手。 记者:我听所里的同事介绍说,你年龄不大,但是有一个绰号,大家觉得你是神探?怎么会年纪轻轻有这样的称号呢? 张钧:那可能是所里面战友高抬我,可能我在一些办理案件中可能比他们多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因为我社会见习也在派出所见习过,法院也见习过,阅读了大量案卷,可能对一些案件的接触可能比他们多一些。因为所里面有很多同志是部队培养起来的,义务兵,可能我比他们稍微有一点优势。 记者:那你可能办的案子不少,如果要你举一个例子呢,哪一件是你最满意的?有吗? 张钧:有一个是2004年8月份的时候,辖区昌河村有个群众打电话说,他12岁女儿早上9点多没有看见,然后一直找找到两点多找不到了。我们就走了三四个村,就排查,了解到隔壁茂名市三元镇的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有最大嫌疑。 记者:你怎么判断呢? 张钧:当时有很多群众说,看到这个小女孩坐上他的摩托车,那个人刑满释放后就靠开摩托车搭客。然后我们基本上判定那个人有比较大的嫌疑。他可能对反侦查反讯比较有经验,怎么问都说不知道。 记者:当时你们并没有确实的线索和证据? 张钧:没有,就是我们通过调查以后,很多东西有一个指向,我们在他家进行了仔细的搜查,发现血有迹,当时我们的那个案件有市局的刑警队下来一起协助我们破案,然后就把那个提取化验之后,和那个失踪的女孩血型相符合。后面想既然在他家发现血迹,是不是会在他家附近有作案的可能。就建议刑警队的大队长,我们是不是带他到他们家附近地方去转悠一下,看他精神上有什么变化没有。当时我们就去了,就在他家附近,带他去转悠,还时不时试探他,后面就来到一个地方,一个废弃的果园,他神情就特别不对劲,当时不管把那个女孩是贩卖出去也好,杀害也好,肯定在那个附近,有一个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最后在废弃果园里面找到小女孩的尸首,找到之后他就不得不,他心里就崩溃了,他就一五一时把事情交代了。我觉得这是自己一个细节上的把握。 绵薄之力也现男儿柔情,一个清贫警官对一群贫困农民的资助 张钧:就想自己能有多大力就尽多大力,能帮多少帮多少。 朝夕相处累积军民深情,全镇父老乡亲对一个普通军人的热爱 张钧:他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这其实才是让我在那里工作这一两年来最大的收获我想。 解说: 张钧受伤后,当地许多百姓都扔下手中的农活直奔医院。在几年的从警生涯中,张钧已经和辖区内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记者:你负伤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在当地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张钧:因为当时,其实我在走访群众啊,下乡,最大的感觉就是,最让我开心兴奋还是,我去了很多家,他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 记者:会吗? 张钧:特别让我感动,我下到他们家的时候,很多老人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人把我当成兄弟看待,所以我觉得特别欣慰,也特别开心。这其实才是让我在那里工作这一两年来最大的收获我想。 记者:你自己怎么看待呢? 张钧:我觉得那些辖区群众,我觉得他们对我太好了,而且这件事之后,上级各界组织领导啊,对我评价太高了,有时候让我有点心里不安。 记者:这次的采访过程当中,很多人跟我们提到了林应波? 张钧:我们下乡走访群众,就了解到他家特别困难。他是40多岁的时候,才娶了老婆,然后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本来家庭比较困难,然后2002年的时候中风瘫痪了,他的妻子受了点刺激,平时做什么有点丢三落四的。了解到这些之后,就想能不能尽自己可能帮一帮啊。 记者:这个也属于你管的范围吗? 张钧:爱民助民这也是我们的职责吧。当然说这不是必须的 记者:什么管什么不管,有没有界限对你来说? 张钧:自己没有想这些,当时就想他家确实比较困难。 记者:那你怎么帮他的? 张钧:自己刚开始比较简单,就是去走访了之后,给了一些钱给他,因为当时去的时候住房也是危房,小孩子破破烂烂,就想让他先能够解决一点是一点。 记者:你捐了多少钱? 张钧:第一次就捐了两百块钱,没多少。 记者:但是我刚才听你说你家里不富裕?你的工资高吗? 张钧:我当时的工资就是负担了我弟弟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我自己就想,我负担了弟弟的学费生活费,也是在给两位老人,给我父母也算是减负吧。 记者: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在你辖区内,像林应波这种贫困户还不少,你能帮得过来吗? 张钧:就想自己能有多大力就尽多大力,尽可能的帮助,能帮多少帮多少。 记者:老百姓既担心又为你高兴,大家都担心张钧这一下成了英雄了,出了名了,是不是应该得到提拔了,或者是调的别的地方去? 张钧:他们也没人向我谈过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想到说,自己因为这件事,提升也好,调动也好,自己也没想到这个问题。我不是说我要为了做英雄也好,去专门做这件事 记者:当时没考虑,那现在可以考虑了。 张钧:我觉得说我英雄勇士也罢,都谈不上,对这件事来说,我自己是尽了我自己的义务。我不能够做到很大的事情,或者做出很出色很伟大的业绩,但是我能够尽我自己的所能,我能把我自己所学的,所能付出的东西,能够把他尽情服务于群众,然后能获得他们的认可,让他们觉得他们需要。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 解说: 这就是张钧,一个普通的年轻军官。当我们把他称为英雄,我们并没有权利要求这个27岁的年轻人必须以我们所期望的方式继续他的人生轨迹,我们甚至没有权利要求他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一直驻守在这个遥远的边陲小镇,来成就我们心中的英雄情结。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平凡日子里,这个年轻有普通的军人愿意用真心去温暖和爱护百姓;在生死危难关头,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他人的安全,以自己的忠诚来捍卫一名军人的职业道德。
2006-07-13(视频资料由党委宣传部提供,请点击播放键在线观看)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于2006年7月4日(星期二)上午9:30在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实务实验中心能够容纳550余人的综合模拟法庭现场开庭审理了“张改萍受贿”一案。 被告张改萍原系商州区区委书记(副厅级)、商洛市市委常委,因其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在干部任用等问题上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贿赂共计106.9万元,于2006年4月18日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4月26日经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批转逮捕,并与7月4日被提起公诉。在法庭上,被告张改萍对她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由于本案影响较大,并未当庭宣判。 开庭当日,法庭内旁听席上坐满了我校师生以及从省内外各地赶来的群众近千人,陕西省省委也组织了20多名正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厅局级党政干部前来旁听,我校党委书记朱开平、校长贾宇也带领我校处级以上干部旁听了庭审。陕西省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新华网等十余家媒体对庭审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我校模拟法庭现场开庭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本案的审判长、审判员和书记员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公诉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辩护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被告人张改萍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旁听席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庭审结束后我校校长、党委副书记贾宇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
2006-07-06“每次看到别人打篮球,我都觉得自己心里痒痒的。”透过玻璃,看着楼下的篮球场,27岁的张钧不自觉地按了按横亘整个右臂的那条血蜈蚣似的疤痕。 戴着无框近视镜的张钧,斯文沉静,略有些腼腆,十足一个刚出校门的大男孩。但是浓密黑发中纵横交错的伤疤又分明告诉我,他曾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 生与死 1月14日凌晨两点,地处偏僻的广东湛江吴川市王村港镇已是万籁俱寂,只有三位身穿军装的边防警官在街上巡逻。走在前面的张钧肚子很不舒服。两个小时前,他参与了一场火灾的扑救,满身大汗后,喝了不少冷水,肚子就开始折腾起来。路过正在营业的金龙网吧时,张钧腹痛难当,就让战友们先慢慢往前走,自己到网吧借用后院的洗手间。 网吧里灯火通明,有10多人在专心上网。几分钟后,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摩托车刹车声,三名劫匪冲了进来,两人持枪,一人持刀。 此时,张钧正从后院走出来,一眼看到持刀歹徒挥刀砍向收银员。“住手!警察!不许动!”想都没想,张钧就冲了出来。歹徒一愣,收银员躲过了刀锋。歹徒们一看只有张钧一个警察,顿时又嚣张起来,转而围攻起他来。赤手空拳的张钧与歹徒们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头部被砍6刀,颅骨多处呈线形骨折,右手7根肌腱被砍断,后脑勺被霰弹枪击中。伤重如此,看到歹徒逃出网吧,张钧还紧跟着冲出大门,死死地抓住已经发动的摩托车后架不放,直到被歹徒踹翻在地。 剧烈的疼痛加上失血过多,张钧昏了过去。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条19.8米长的血路。谁也不知道,张钧到底流了多少血,在医院里,他的血压一度降为“0”。经医生检查,张钧头部中的六刀,刀刀见骨、刀刀要命,最长的伤口有15厘米,右手前臂几乎被砍开一半。死里逃生的张钧全身缝了100多针,至今后脑勺仍有六颗霰弹没有取出来。 张钧感到最欣慰的是,当时在场群众无一伤亡。“要是我不出去,肯定会有群众受害。”他说:“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认为这是我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军梦 战友们都说,别看张钧外表文质彬彬,但在危害面前,他从来没有退缩过。2005年4月23日,王村港镇一名壮汉,因琐事杀人后,一手拿把杀猪刀,一手拿根铁棍,冲到大街上见人就砍。赶到现场的张钧毫不畏惧,第一个冲上去,将手持带血凶器的疯狂壮汉掀翻在地。 其实,多次出生入死的张钧只是一介书生。他是在2003年7月,从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毕业后,应征入伍来到广东边防部队的。为了参军,他放弃了到法院和海关工作的机会。“能参军入伍是我一生的光荣。”张钧说,自己心里一直有个‘从军梦’。高考时,因为近视,与军校擦肩而过;这次当广东边防总队到学院招人时,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错过了。 2004年1月16日,张钧顺利完成为期半年的入伍集训,分配到湛江边防支队王村港边防派出所,负责刑侦工作。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当地方言外地人几乎一句都听不懂。生性积极乐观的张钧对自己说,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这里的环境艰苦,但也许正是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张钧用半年时间就突破了“语言关”,现在他一张口,人家都以为他是当地人。张钧对公安业务更是用心琢磨。刚到派出所时,是其他干警带他办案,三个月后却调了个个儿,成了他帮其他干警办案。翻开派出所的卷宗可以看到,2004年至今,张钧共主办各类案件35宗,协办13宗,破案39宗,破案率高达81.2%。 荣与耻 张钧爱玩。篮球、足球都玩得很棒。和辖区群众搞活动,他一场不落。但是,在风景名胜众多的古城西安上了四年大学,张钧居然一个景点都没去过。“主要是学习紧张,当然也有经济上的考虑。”他说,“为了供养我和弟弟上大学,当时家里已经负了四万多元的债。再花钱去玩儿,我会觉得没脸见父母。有空了,多运动运动,其实也一样开心。” 大学里,张钧是个勤奋的学生,四年下来,主修课门门全优,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在百色市中级法院实习时,没到一个月,单位就把踏实肯干的张钧当成正式员工一样使用。实习四个月,他只休息了一天,每天除了办案,还翻阅了大量卷宗。有付出就有收获。工作后,在法学知识、案卷整理、证据收集、办案程序等方面,张钧不仅上手快,甚至比老同志还规范、细致。 到了广东之后,张钧保持了自己的一贯作风,一心扑进工作和学习之中。在湛江工作两年,他只去过市区四次,两次参加考试,两次参加支队集体活动。 张钧不但对工作满怀热情,对群众也充满了感情。碌西村的林应波瘫痪在床,家里生活极度困顿。张钧主动和林家接起了对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时常自掏腰包接济他们。2006年春节前,躺在病床上的张钧还特意拿出200元钱,反复叮嘱战友替他到林家看看。乡亲们也都把张钧当成自家人,年年春节都请他参加只有本族人才能参加的年例(家族祭祀)活动。 “群众认可我、把我当家人看,这是我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收获和荣耀。”张钧对记者说。 从抉择看荣辱 在生死面前,张钧的抉择震撼了世人,也感动了世人。 埋在张钧心底的,是忠诚,是责任,是一个当代青年对党对人民的信念与良心。尽管他面前的歹徒凶残暴虐,但是他坚信,他的身后有人民,有正义,这些都如大地如苍天,给了勇士不尽的力量。 看看近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统计数字就知道,像张钧一样的勇士越来越多了。张钧们铮铮铁骨的背后,是共和国公民的道德良心,是华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疾恶如仇、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惩恶扬善……张钧们是我们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在正邪与荣辱面前,张钧们用热血,温暖了人们冷漠多时的社会良知。 因为有张钧们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正气永存。 相关新闻:西北政法学院2003届毕业生边防干警张钧勇斗歹徒受表彰
2006-04-17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14日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就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中国实践、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人权国际合作以及少数群体权利保障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不仅符合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的发展,必将为推进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指出,人权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人权文明多元论的具体表达与实践,其核心内涵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合作促发展,塑造人权文明多样性。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说,中国在发展和促进人权的历史上,长期高度关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和保护。从中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发展是解决包括人权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赵健舟说,中国在人权领域推进的非政治化议程追求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人权交流。在国际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时,非政治化的人权话语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弥合分歧。 在关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发言中,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是中国立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申天娇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契合宣言和行动纲领宗旨,三大倡议的落实有利于规划和指引全球人权治理。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权保护、脱贫攻坚对保护人权的意义、中国人权教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赵海龙(左四)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主办,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承办的202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西安、渭南等地举行。又一批学子以青春之约,接力西行。 扎根西部,筑梦青春。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增强毕业生的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西部大开发。 2021年至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近60%,2023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87%。 我和西部有个约定 6月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游旭群为赴西部12省(区、市)及海南省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代表授旗。今年,陕师大有3602名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就业,其中541人奔赴基层一线。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部属师范类高校,陕师大建校80年来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0余万人,近30万名毕业生服务西部教育事业,70%以上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坚守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西部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离校前,即将回到家乡从教的汉中姑娘张泆雯漫步在陪伴自己4年的陕师大校园,专门拍摄了学校喷泉广场水幕墙上亮闪闪的16个大字:“人民教师 无上光荣”“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 “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是我不变的承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我人生的追求。”张泆雯说。 7月2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29名同学郑重接过出征的旗帜,开启人生新征程。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西北大学累计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279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93人。志愿者在“小我”融入“大我”中见初心,在深入基层实践中长本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建新功。 六成生源来自西部,六成毕业生留在西部,六成科技成果转化在西部。近5年,西北大学为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份输送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1000余人;1.7万余名学生赴西部重点行业和基层就业,在西部建功立业。 把根扎在西部 “我出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人过上幸福生活。”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世瑶说。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世瑶辞去高薪工作,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回了六盘水。7年来,李世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通过发展大棚产业联农带农,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 情系“三农”勇担当,奉献基层有作为。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位就业毕业生中74%服务于涉农行业,44%扎根西部,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11年,陕师大毕业生赵海龙选择到青海任教。2020年,赵海龙决定到海拔更高的艰苦地区工作。“我要把根扎在西部!”现在,心怀理想的赵海龙已成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校长。他提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栖居在故事里,行走在诗意里”,赢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冬天格外寒冷。赵海龙坚持住在学校的宿舍、吃在学校的食堂,起早贪黑是他工作的常态。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赵海龙作为陕师大第十一届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和他一同回来的5位杰出校友申承林、郭富斌、张永宏、敬鳗力、王晓明,都是特殊教育和西部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 谈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体会,赵海龙说:“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看到高原的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是幸福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无比充实。” “听了赵老师的故事,我深受触动。作为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助力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来自吕梁山腹地的陕师大文学院大一学生张嘉慧说。 为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人们常说,一辈子总要去一趟西藏。”西北政法大学2016届毕业生陈莎莎说,自己大四时就向西藏投出了求职简历。 “在西藏的日子充满挑战,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陈莎莎说,“赴藏工作的这段日子,我感觉格外美好!这里的一切,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0多年,18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近5年,西北政法大学有315名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工作,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同样,在陕师大,“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贯穿着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一代代陕师大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熔铸着一代代陕师大人教育报国的铮铮誓言。 “每次畅想自己未来会在美丽的西藏教学,我的内心就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陕师大学生徐一坤即将奔赴西藏,成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我会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作出自己的贡献。”徐一坤说。 “我的许多高中老师都是从陕师大毕业的。高中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2022届公费师范生黄镇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5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 在成立仅10年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60余名陕师大毕业生怀着对教育的赤诚甘愿奉献。 …… 还有很多学子,为了一句承诺,扎根边陲一生。 【群众新闻网】毕业了,到西部去!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7/31/content_877613.html
赓续红色血脉,探索育人新模式——五大政法高校在延安联合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 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7月14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在延安开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五大政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40余名学子在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在现场沉浸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正感知先辈奋斗足迹,为自己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动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表示,此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是五校的首次,通过开展教学交流、参观调研、作品评比等活动,从各地优质红色资源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更多新闻专业人才。 “站在清凉山的窑洞前,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荆棘载途之中,凭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品质砥砺前行,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张有威激动地说,要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能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22年开始,学院与国内多所新闻院校开展合作,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各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优势,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平台、新模式、新方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相关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22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石库门到宝塔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夏令营到202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再到本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参加主体和覆盖区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政法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6_5764584.shtml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578c853ace764796a721eaa7558da37f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933491.html?isShare=true 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9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