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加强军地两校合作育人机制建设,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带队赴陆军边海...[详情]
5月23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结课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副校长王健、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院长塔勒哈特•马木尔乌勒、副院长沙吾列•安尼瓦尔、中泰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胡旭峰、泰国斯巴顿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军、20余名授课教师和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教育机构的150余名师生相聚云端,总结回顾线上学习的精彩瞬间与丰硕成果。仪式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桑元峰主持。 汉语架桥,天下一家。王健表示,“汉语桥”已成为各国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架起了心灵之梁。本次线上交流项目将汉语语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与西安三大课程模块有机融合,学员们在语言文字的遨游中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丝绸之路的漫步中回顾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在西安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中思考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架起的这座交流之桥、友谊之桥、理解之桥、文化之桥能如磐石之固,希望学员们继续深化汉语学习、深耕双方文化,早日成为中哈、中泰的交流使者,为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友好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木尔乌勒表示,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将“汉语桥”项目的20门课程与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授课教师通过渊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员们收获了知识、快乐和友谊,希望学员们继续保持汉语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借助“汉语桥”进一步丰富对中国的认识,创造精彩人生。 李军表示,“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交流项目多角度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发展,使学员们领略丝路风貌、品鉴茶香风韵、体验书画脉络、感知瓷器魅力、认识舞蹈之美、充分感受了从西安到“长安”的历史积淀和科技引领带来的繁荣与成就,加强了同学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学习汉语的兴趣。 授课教师代表刘彭恺表示,“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交流项目在中国、哈萨克斯坦、泰国三地架起了空中课堂,教师们按照课程模块精心安排,通过富有体验感的课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学员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认真完成课下作业,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欢迎同学们有机会来中国学习交流。 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学生阿亚尼和泰国斯巴顿大学学生李晶晶代表全体学员向搭建云端桥梁、提供汉语学习平台的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不但提高了汉语水平,还体验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获取了宝贵的经历,激发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希望早日到中国交流学习。 我校承办的“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课程已登录教育部“汉语桥”网页,该项目于5月10日至23日在长安校区举行,共有150余名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国家的学员通过进入直播课堂和观看录播课程的方式参与项目学习。学员们跨越云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言知识,与项目教师积极交流与互动,深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感知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项目的实施为促进中哈、中泰民心相通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5月17日上午,我校与渭南市税务局在渭南市富平县举行“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渭南市委常委、富平县委书记赵林斌,陕西省税务局党委委员、纪检组长王宏伟,渭南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玮,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经济法学院院长倪楠、陕西省法学会财税法研究会会长戴芳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渭南市税务局党委委员、纪检组长李海军主持,富平县政府、县税务局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张荣刚表示,双方共建“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是深化政府部门与高校交流合作,实现财税法治理论研究与执法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财税法治人才培养的务实行动。双方本着“互补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必将实现财税法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必将促进财税法治的协同创新,必将推进陕西新时代税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宏伟指出,渭南、富平两级税务机关以此为新起点,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训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履行好联络、协调、保障等职能。在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围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法治任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落实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要求的着力点,把法治精神、法治要求贯穿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赵林斌代表渭南市委市政府,向参加签约揭牌仪式的税校双方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希望市县税务部门将要用好、用活法治协同平台,共同携手努力将“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打造成为税校合作的典范、成为我市法治建设创新方面的样板和名片。同时也希望西北政法大学能够依托这一平台,加强对渭南法治税务工作的支持指导,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培训服务,助力渭南和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上,刘玮与张荣刚签署政校战略合作协议书。王宏伟与张荣刚共同为“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揭牌。 会后还一同参观了“全国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 (供稿:经济法学院)
5月10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开班仪式在长安校区顺利举行。我校副校长张荣刚、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院长塔勒哈特•马木尔乌勒、副院长沙吾列•安尼瓦尔、中泰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胡旭峰、泰国斯巴顿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军、授课教师代表和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教育机构的150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共同参加开班仪式。仪式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桑元峰主持。 张荣刚对参加“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开班仪式的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哈、中泰在政治上相互坚定支持,经贸上深度融通合作,人文上广泛交流互鉴,树立了相互尊重、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典范。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拓展与哈萨克斯坦和泰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实施针对丝路沿线学生、以电子商务为主题的“丝路空中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希望借助“汉语桥”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哈、中泰的文化交流,筑牢中哈、中泰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之桥。 马木尔乌勒对我校为“汉语桥”项目顺利实施所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两校自2017年建立合作关系至今,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和情谊,“汉语桥”的举办,让汉语言文化交流克服疫情影响,跨越地理界限。希望同学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气息的同时,取得丰硕学习成果,希望两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 李军表示,“中泰一家亲”,两国血缘相亲、相互融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泰国愈发注重开展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泰国学生无法来华,相信通过“汉语桥”项目所构筑的在线桥梁,学生一定会弥补遗憾,学有所成。 “汉语桥”授课教师代表师怡表示,中哈、中泰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贸易往来深入,人文交流频繁,希望学员们通过“汉语桥”学习,成为中哈、中泰间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学生沙米娜•卡提雅和泰国斯巴顿大学学生黄明涵发言,他们向我校提供的宝贵机会表达感谢,表示项目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定会勤奋认真学习,尽情交流分享,提高汉语实践能力的同时,感受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 5月10日至23日,学员们将学习由我校李晓宁教授、王胜利教授等十余位专家主讲的《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发展》《中国当代经济成就》《中国文字》等11门直播课程,以及《丝绸之路与西安》《西安阔步向“长安”》《中国书法文化》《中国茶文化》等9门录播课程,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建设成就。 “当代中国与西安”“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是我校于2021年向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申报并成功获批的针对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短期课程,课程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语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与西安三大课程模块,为期两周共20课时。项目旨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增进海外青少年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了解,满足其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保持海外青少年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近日,我校国际法学院师怡副教授应邀为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法律大学、外交部直属外交学院和斯拉夫大学作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术报告,三所高校120余名师生线上参加讲座。 师怡副教授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根源、“丝路精神”、“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和中吉两国“一带一路”合作成效等八个板块展开讲座。师怡表示,良好的政治关系为推动中吉两国经贸、投资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和经济领域合作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吉尔吉斯斯坦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吉尔吉斯斯坦本国的《2018至2040年国家发展战略》,中吉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达到了新高度。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法律大学国际法和世界政治系主任古尔努拉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报告,吉方师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两校之间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 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直属外交学院艾努拉•卓罗别科娃教授表示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新的认识,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吉两国的合作成就感到高兴,希望双方在教育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促进中吉两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法律大学是吉尔吉斯共和国政府下设的政府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校长由司法部副部长兼任。我校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法律大学于2018年建立伙伴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师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4月26日,我校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合作会谈在外国语学院资料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会见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新东方西安学校校长姚振华一行3人,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谈。 会谈中,郭武军对姚振华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以姚振华为代表的我校杰出校友在新东方学校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希望,新东方充分发挥在外语培训领域的优势,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姚振华表示,作为校友再次回到母校内心十分激动和高兴,感谢母校的培养。他简要介绍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企业使命与文化、行业发展与展望等方面的情况,希望与学校积极探索合作的新形式、新载体,推进校企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双方就各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均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各自所长,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学校与校友所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供稿:外国语学院)
4月24日上午,西安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文新、受理处副处长李亚明、仲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红、文化娱乐仲裁院筹资组负责人张云一行赴我校国际法学院开展座谈,我校副校长张荣刚、国际法学院党政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座谈,双方就进一步细化深化涉外法律人才,特别是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开展交流。 张荣刚指出,去年我国试点实施涉外律师人才培养项目,前不久,司法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彰显国家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国际法学院师资队伍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学科综合势力突出,我校和西安仲裁委员会的合作将对于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和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徐文新表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相辅相成。西仲前期已与国际法学院开展了密切合作,签订了《共建协议》《合作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举办了多项精彩主题活动,未来双方将通过不断加深合作,探索更多的有效举措,加快推动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工作阶段目标的实现。 刘亚军就双方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就业支持、人才培养项目设计、横向课题研究、联合培训、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意向进行了介绍,双方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达成实质性的合作意向。 (供稿:国际法学院)
为进一步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成立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的倡议,4月21日,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第一次协调员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的17所中外方院校代表及法律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我校作为创始会员单位参会,副校长张荣刚应邀发言。 张荣刚介绍了我校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以及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高校之间开展的务实合作。他表示,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的成立为成员国法律类大学搭建起了互学互鉴的平台,通过有效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法学教育研究合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经贸往来提供智力支持,我校将以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安全、国家安全和区域发展为目标,在法学研究、法律人才联合培养、法律服务等领域与联盟高校深入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俄罗斯友谊大学副校长叶夫列莫娃、上合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主任梁小楠、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总统国家行政学院、俄罗斯法律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国家行政学院、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俄罗斯律师协会国际法律教育中心、圣彼得堡律师协会等单位的代表分别致辞和发言。 “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是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大学单边及多边合作为目标而打造的交流共享平台,于2021年8月由中方创始院校迖成一致共同发起建立。联盟的中方牵头院校为上海政法学院,我校为创始会员单位之一。联盟旨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优化上合组织框架下的法学教育科研合作,服务上合各成员国之间全面有效务实合作,加强上合成员国间经贸合作的法律保障。联盟对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加强区域内法治保障和加强国际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近日,我校与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国际课程互换合作,我校面向俄方16名交换生开设海洋法、国际贸易法等5门全英文课程,俄方面向我校50名涉外律师方向研究生开设包括国际法实务、知识产权法和欧盟法等课程的“现代欧洲法和国际融合”专题。这是我校首次系统输出和引进全英文法学课程,对于推动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3月2日和14日,俄、中双方分别举行线上开班仪式,俄方法学院院长谢尔盖夫宁、副院长多尔斯基、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部长穆易仁科、中国事务中心主任车尔尼夫斯卡娅,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负责同志,以及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中俄学生参会。 谢尔盖夫宁希望两校以此为良好开端,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穆易仁科希望两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为培养高层次法学人才贡献力量。我校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表示,在中俄国际事务合作愈加深化的背景下,两校课程互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陈梦琦希望参加交换课程的同学学有所成,继续推进务实合作。开班仪式结束后,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教授和伊娜奥勒瓦教授分别为对方学生开讲第一课。 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教育交流,我校于2021年与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俄罗斯唯一一所直属于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教育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本次中俄双方国际课程互换项目的所有课程采取线上全英文授课,为期三个月,纳入我校涉外律师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国际法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和国际教育学院通力合作服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国际教育学院)
近日,我校申报的教育部“汉语桥”国际交流项目首次获批立项,这是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我校自2017年以来大力推进与沿线国家高校的务实合作,开展以丝路沿线国家为主的留学生招收培养工作,已有近200名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硕博学位或进行语言进修,与17个沿线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了440余人次的联合培养和师生交流,共同申报获批了教育部援外项目和国别区域合作研究项目,实施了面向中亚学生的以电商为主题的“丝路空中课堂”,稳步推进了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汉语桥”交流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推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该项目将于2022年春季实施,由教育部全额资助,以“当代中国与西安”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相结合方式,面向丝路沿线国家170余名学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线上课程教学和云端文化体验交流,使沿线国家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与今朝,领略古城西安的变迁与发展,感受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最新成就。该项目将整合我校相关领域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11月26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视频交流活动在我校长安校区举办,来自西北政法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北大学、中正大学、真理大学的师生代表共1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活动。副校长张军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桑元峰主持。 张军政在致辞中对台湾高校师生跨越海峡在云端共同见证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详细介绍了我校依托陕西丰富多元的法治文化资源和优势,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他指出,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活动已发展成为两岸法学教育界、法律实务界交流沟通、增进友谊的桥梁纽带,成为两岸法律同仁和青年学子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两岸法治文明进步、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他希望借助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两岸法治思想对话,推进两岸高校在人才培养、学者互访、科学研究,教学交流等领域开展切实合作,深化两岸法学学科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东吴大学副校长董保城代表台湾地区高校致辞。他表示,西北政法大学是东吴大学的密切合作伙伴,本届交流活动以在线方式举办,让两岸法律文化交流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升温。他指出,法律要与文化相融合,文化要包含法律的精髓,法律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活动搭建起文化与法律交融的良好平台。 中正大学法学院法律交流中心主任卢映洁表示,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两校能够继续开展线下教师访学和学生交流,为促进法学教育融合和法学人才培养贡献应尽之力。 真理大学财经学院院长兼法律学系主任林重甫表示,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与竞赛,形成了稳定的学术对话机制,对两岸的法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代表发言环节,台北大学学生饶庭瑄希望能实地走访参观,深入体验古都文化和学校风采。我校学生何煦之回顾了他在东吴大学的学习经历,表示两岸法律文化交流为学生成长带来更加多元的思考。 开幕式上举行了以“共同的祖先、美好的未来”为主题的“云端赏陕”视频展播和以“我在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天”为主题的视频体验,以“终南山下、日月潭边”为主题的摄影大赛、以“守法持正、嶷如秋山”为主题的书法大赛和以“致敬法治社会”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的颁奖典礼,两岸学生同唱一首歌等活动。 开幕式后,举办了“法安天下、德润两岸”主题论坛,论坛由经济法学院院长倪楠主持。两岸师生围绕围绕疫情期间法律的运用、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教育、个人信息和著作权保护、民事法规适用等方面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作为第八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还举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法治会计与财务审计学术研讨会”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系列学术讲座。 (供稿:港澳台事务办 摄影:董轶榕 赵佳苗)
11月16日下午,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我校在长安校区诚意楼举行合作签约揭牌仪式。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辉、财务运营总监刘军,我校副校长张荣刚出席此次活动,学校科研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商学院负责同志及陕西察观律师事务所主任韩涛参加了签约和揭牌仪式。仪式由商学院院长李晓宁主持。 张荣刚对参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及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实力雄厚,能与这样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无疑是对我校办学成绩和实力的充分信赖,也是对我们以往友好合作的肯定和总结。学校今后将以社会的需求为动力,坚定不移的走政、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宁辉代表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致辞,对合规研究中心及合规实践基地的正式成立表示了祝贺,他表示,不断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做好合规风险防范工作是国有企业法治建设工作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并从合规管理的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合规发展的方向、国内外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合规研究中心的定位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希望以合规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加深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契机,通过发挥高校、企业、律所三方优势,解决公司合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合规管理进制度、进流程、进业务、进岗位,不断建立健全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着力实现合规风险显著化、合规管理体系化以及合规问题系统性解决,有效提升企业内外部治理能力,减少合规管理风险,突出合规管理成效,为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随后,宁辉、张荣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揭牌。 签约结束后,韩涛对本次合作概况介绍。三方围绕公司架构、企业文化、技术发展、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并合影。 我校与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陕西察观律师事务所联合成立合规研究中心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与企业党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有助于我校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也为助力公司合规管理和稳定发展提供了新助力。 (供稿:商学院)
2021年暑假期间,我校继续深入推进国际化建设,扎实开展有关项目实施,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7月上旬, “全球治理线上课程”培训结课仪式暨学习心得分享交流会在长安校区召开,这是我校成功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后实施的学生国际化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探索联合国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国际法与全球化、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19门专题课程,由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著名院校专家授课,课程吸引了近200名本科生、研究生报名。此项目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全球治理线上课程结束之后,随即组织优秀学员参加进阶训练-国际组织胜任力实战培优训练营。训练营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全球培训中心提供课程训练,为期7天,内容包括实际项目技能训练、联合国公文写作技巧与实践、国际公务员核心胜任力培养、公共演讲、跨文化沟通案例分享等课程。通过实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国际组织的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冲击国际组织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下旬,学生赴海外实习基地开展法律实习项目圆满结束。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我校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平台,我校在马来西亚梁潘黄律师事务所建立海外实习基地,遴选10名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自5月起开展法律实习业务。学生两人一组,每组配备一名专业指导律师,通过邮件、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完成法律尽职调查、线上研讨会参与、客户会议讨论、档案文件整理、法律材料翻译等实习任务,学生的专业度受到了带教律师一致好评。开展学生海外律所实习项目,对于培养具有实操性的涉外法治人才具有推动作用。由于疫情影响,该项目转为线上形式开展。 8月上旬,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网络暑期课程”培训顺利结课,本次暑期课程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学科前沿和行业尖端知识,内容涉及科技、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采取线上直播+录播的形式。参与师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平台进行学习,完成相应任务。本次培训为期两周,共有6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并顺利结课。 8月中旬,国际化师资培训顺利结束。本次线上教师培训课程由英国牛津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院校教授授课,内容既涵盖全球治理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又包括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论,把国际组织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们充分学习国际组织、联合国、SDG目标等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以及PBL项目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全校共有80余名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结束后,部分教师根据优质课程案例展示并结合自身学科专业背景,设计全球治理课程大纲,进行说课展示,由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 上述项目的实施,在增强参训师生国际化意识、开拓教育国际化视野、促进教学技能提升、引进优质课程体系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陕西电视台】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记者 张佳伟) //www.NWUPL.EDU.CN/news/mbbd/dsmb/85646.htm 【法制网】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通讯员 张佼)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1-07/17/content_8554415.htm 【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 (记者 冯丽 通讯员 张佼) //www.NWUPL.EDU.CN/news/mbbd/zlwz/85681.htm 【西部网】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张佼) http://news.cnwest.com/bwyc/a/2021/07/16/19808300.html 【西安新闻网】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07/16/content_6277562.htm 【中国青年网】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http://df.youth.cn/dfzl/202107/t20210717_13104467.htm 【搜狐】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www.NWUPL.EDU.CN/news/mbbd/zlwz/85568.htm
7月1日,我校新闻传播学院与北京外研在线数学科技有限公司在长安校区何微纪念馆举行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暨共建国际传播微专业战略研讨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外研在线董事、CEO商其坤,首席内容官徐一洁,我校教务处,新闻传播学院负责同志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李璐主持会议。 教务处处长陈京春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状况和学校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商其坤介绍了外研在线涵盖教材、课程、平台、专项工具、智慧场景和云方案的综合教育解决方案。与会双方围绕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暨共建国际传播微专业主题发言。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在总结中表示,外研在线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对于双方产学融合、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创新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为培养应用型微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随后,孙江与商其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举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孙江受聘为共建项目学术顾问,商其坤、徐一洁受邀成为学院实务导师,标志着双方将充分共享专家资源,在应用实训、学术研讨、教学培训、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本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标志着双方将在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教学共振、人员互通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出更多教育教学产品,共同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推广教学模式,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为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证券期货知识、形成学习证券期货知识浓厚氛围,推动证券期货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6月30日上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以下简称陕西证监局)、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政协)、西北政法大学、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源证券)《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进校园工作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陕西证监局副局长郭世明、我校副校长张荣刚、中证协证券纠纷调解中心(投资者教育与服务部)主任盛峰、开源证券合规总监丁海筠、我校民商法学院党政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四方代表近20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盛峰、郭世明、张荣刚、丁海筠代表各自单位共同签署《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进校园工作合作备忘录》。 签约仪式后,各方代表一同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对我校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许。同时,中证协王立、开源证券郑颖玥在5号教学楼共同开展国民教育大讲堂活动。王立向到场同学们介绍了资本市场主要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分析了法律原理。郑颖玥从REITs的基础知识、推出意义、试点现状及投资交易规则等方面为大家现场解惑。 据悉,此次合作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牵头,陕西证监局作为指导单位,开源证券和我校作为合作主体,将从证券期货知识普及课程、竞赛活动、普及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努力构建“一会、一局、一司、一校”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优势资源倾斜、创新形式,为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树立典范。 (供稿:民商法学院)
5月14日,陕西省2021年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系列活动之一,我校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议暨丝路空中课堂“云端实习”结课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副校长张军政代表学校出席会议致辞,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实验区沣东新城功能区管理办公室、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科统办中俄项目部、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办、创客云商以及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副校长张军政致开幕辞 会议第一阶段为“讲好中国故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议,由商学院院长李晓宁主持。张军政在开幕辞中表示,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发挥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次会议为哈萨克斯坦的朋友、西安港务区管理局、沣东新城管理办和学校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将在跨境电商创新、政府政策解读、跨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研讨,对探索“一带一路”教育教学实践交流新经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教学实践合作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希望今后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做出更多贡献。 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校长塔勒哈特•马木尔吾勒感谢西北政法大学给国际哈中语言学院的学生一个了解中国与中国电子商务的机会。他说同学们不仅从中学习到了汉语,也学到了很多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为哈中电子商务发展做出贡献。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办副主任艾浩、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科统办中俄项目部副部长蹇楠、创客村市场总监雷晶、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及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于菊珍进行了主题报告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况、陕西省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跨境电商基本情况与发展,以及我校对人才而培养的探索与贡献。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副校长法里达介绍了国际哈中语言学院的基本概况、哈萨克斯坦电子商务的现状以及与西北政法大学合作进行的电子商务项目的情况和项目实行的成果。 在学生交流阶段,我校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留学生阿里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学院学生阿哈提谈到中国电子商务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影响。 会议第二阶段是丝路空中课堂“云端实习”结课仪式,由商学院副院长徐京平主持。“丝路空中课堂”是我校面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的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援外项目的切实实践,旨在为中亚地区输出电子商务课程,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及企业推向中亚地区。我校为哈方138名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哈方向我校颁发优秀合作伙伴证书和荣誉教师证书。 据悉,5月12日,陕西省2021年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在西安开幕。本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以“文明互鉴,交流共享”为主题,围绕丝绸之路高等教育等领域,设置23个平行论坛,我校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会议是系列活动之一,是我校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的重要举措,对于践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商学院)